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

[專題訪問] 2011/08/06 香港電台「演藝風流」:從影意志被拒一年資助,看藝發局藝術資助機制

影意志董事局主席鍾德勝及藝術總監崔允信日前接受香港電台錄音節目「演藝風流」專訪,編導曾嘗試邀請藝發局職員一同出席節目。局方以此事正進行上訴​為由拒絕出席,不過最終以書面回應了我們的提問,​以下即為節目的連結、我方的書面提問內容與及藝發局的回答。



2011/08/06 香港電台「演藝風流」:從影意志被拒一年資助,看藝發局藝術資助機制
主持:楊慧儀、區凱聲
嘉賓:影意志董事局主席鍾德勝、藝術總監崔允信
於此重溫節目錄音!


影意志的提問:

1. 能否說明藝發局的宗旨和理念,藝發局會否指引及確保評審員根據這些宗旨去評定藝團的成績。請問影意志停止一年撥款此事是否評審小組的意思,然後你們認為其判斷合理?

2. 一年資助的評審團是如何組成?因為有不少審批員都從未參與一些藝團的活動,藝發局如何肯定他們對每個藝團有足夠的認識並公平地去處理評審工作。

3. 藝發局撥款是涉及公共資源的運用,需要向公眾問責,請問負責任的應是藝發局,評審員還是小組主席?

4. 根據信報的報導,藝發局主導的項目鮮浪潮的經費去年急昇至四百萬,單是放映部份便花了一百八十多萬,差不外是影意志的四年資助,又或是華語紀錄片節的十年經費:而根據鮮浪潮網頁,去年的放映只有二十多場,再加上之後藝術中心和其他場合的放映相信也只是五十多場,請問你們是否認為這五十多場的放映比影意志四年的工作或是十屆華語紀錄片節更有成效呢?

5. 鮮浪潮去年二十多場放映都在 Palace IFC 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請問是以甚麼型式合作,租場還是合辦分賬?而現在鮮浪潮有多少受薪的工作人員?

6. 鮮浪潮的網頁簡介中並無提及獨立電影,而協助年青人創作的大都是電影工業內的從業員,加上電影發展局也有公共資源投放到協助電影業的發展,藝發局是否應同時擔起造就藝術多元化的責任,去支持不同的聲音,在對影意志削資後,是否有其他對策去平衡現在這個傾斜的狀況?


藝發局回信:

就 閣下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由於影意志已提出覆核申請,在覆核程序尚未完成之前,藝發局不宜就事件公開作出詳細評論,敬請諒解。

藝發局一向都有公開介紹其評審程序,參考同儕評核的精神,藝發局會邀請具專業知識的界內人士擔任審批員,協助評審本局接獲的藝術資助申請。是年度「一年/兩年發展資助」的申請是交由專責評審小組進行評審,評審小組完成評審工作後,將審批建議提交到本局藝術支援委員會,在參考評審小組的評審建議以及考慮本局的財政預算後,作出最後的審批決定。本年度的電影及媒體藝術一/兩年發展資助評審小組由電影及媒體藝術組成員以及審批員組成,本局以抽籤方式決定邀請審批員的先後次序,邀請在過去一年曾參與「一年/兩年發展資助」藝團活動藝評工作的審批員參與評審。

本局一向十分支持本地獨立電影,多年來以「計劃資助」及「多項計劃資助」等形式支持了多項獨立電影創作、教育工作坊及推廣活動,未來亦會繼續這個工作宗旨,本局以「多項計劃資助」支持的計劃包括了過去數年以及即將於2011年11月舉行,由影意志主辦的「香港獨立電影節」。

另外,本局希望借此機會澄清:南華早報於2011年7月17日報導「電影及媒體藝術組2011/12年度一/兩年發展資助」的評審小組成員有麥兆輝先生、莊澄先生及林超賢先生的說法並不正確,上述3位只是本局四十多位電影及媒體藝術組審批員的成員之一,並未有參與是次評審工作。是次評審小組成員包括了舒琪先生、林炳坤先生、邱禮濤先生、吳俊雄博士、馮子昌先生及林萃光先生共6位審批員。

藝發局於2005年首辦「鮮浪潮短片競賽」,旨在發掘本地具潛質的年青電影創作人,為他們提供學習、創作及展示作品的機會與平台,以推動本地電影藝術的發展。為進一步推廣這些年青創作人的作品,擴闊他們的藝術視野,同時促進電影文化交流,特別於2010年起舉辦「鮮浪潮國際短片展」,並向民政事務局的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申請資源,以成其事。

「鮮浪潮國際短片展」的一百八十多萬元預算,並非只用於放映參賽作品及精選海外電影。項目亦包括邀請多位外國導演來港交流,令參賽的年青導演有所裨益;而舉行記者招待會、開幕禮、閉幕暨頒獎禮等,均有助推廣他們的創作。「短片展」透過邀請不同戲院商提交計劃書,最後選定合適戲院舉行放映,同時亦投放資源於宣傳上,令這些非商業的短片作品能更為人認識,同時亦可以吸引更多公眾參與短片放映及電影文化交流活動。

如有關問題,請致電2820 1031與本局傳訊經理曹敏儀小姐聯絡。謝謝!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1年7月28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