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意志的網誌已遷址了,
請繼續Follow 我們啊!
謝謝 :)
影意志的新網頁
影意志 Ying E Chi
香港非牟利藝團,致力推動本地獨立電影發展 / 最新活動:「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進行中!
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第二屆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
影意志 / 香港獨立電影節 主辦: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
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A. 「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簡介
在本地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之下,製作決定往往落在商業霸權的手上,以大老板的投資意向為依歸,推出的影片往往只為迎合他們眼中的「大眾化品味」和市場價值,並尤其缺乏對社會現況的反省批判,其功能只在於娛樂、消費,亦導致觀眾的觀映選擇日益貧乏。
然而,我們深信電影的作用不限於此。近年來,各式各樣民生議題不絕於耳,唯這些議題在主流電影當中偏偏不見踪影,即便有亦只輕輕帶過,淪為劇情點綴。反之,我們認為電影亦理應獨立於愈見單一的主流製作趨向,面向社會,對民眾所面對的、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作出深度反思,為觀眾提供另類而且更有意義的選擇,豐富本地影像創作。
2012年,影意志以及重慶民間映畫一同首次開展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鼓勵民眾直接以捐款支持,成為聯合製片人,將製作決定從商業霸權中重奪,同時參與創作,與參與計劃的導演在面書上進行創作交流,香港共有一百二十四位聯合製片人,三條短片共籌得港幣十萬四千二百零五元。三位導演盧鎮業、陳浩倫、林森的短片作品《金妹》、《美好生活》、《一路走來》於2013年1月香港獨立電影節2013首映,並邀請聯合製片人率先觀看製作成果,映後討論熱烈。首映至今4個月間,華人民間集資計劃以及三條短片作品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華人民間集資計劃以及三條短片作品獲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邀請放映;《美好生活》、《金妹》受邀於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再次放映;《美好生活》分別在澳門理工學院、台灣外傭工會、台灣新北市電影節2013獲邀放映。
抱著這個理念,我們再次開展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向各位推薦四位獨立創作者:應亮、林淑貞、李啟浩、伍偉昌的最新短片構思 (故事大綱請見頁7至頁11),鼓勵民眾直接以捐款支持、參與創作,更希望凝聚一眾渴望為本地影像、為社會帶來變更的創作人和觀眾,是為計劃的最大意義。
請參與「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B. 如何參與:
此計劃鼓勵民眾以捐贈合資來作為四位創作者最新獨立劇情短片 (故事大綱請見頁7至頁11) 的製作成本,捐贈金額無上下限,惟希望成為「聯合製片人」者,最低捐贈金額為港幣三百元正。各位「聯合製片人」可自由選擇將捐款贈予特定的某一套影片。
C. 集資及影片製作目標:
本計劃希望為最套短片籌集共港幣10萬元作為製作費用,現定每套短片不遲於 2013年12月30日 完成。
D. 成為「聯合製片人」之後,你將能夠:
l 於我們的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indieff 得知此計劃的最新動向,與及所支持的導演的創作進度。導演有責任至少每一個月於上述 Facebook page 向「聯合製片人」公佈最新進展。
l 可向所支持的導演提供意見、討論創作內容。我們鼓勵導演透過上述 Facebook page 與「聯合製片人」多加交流,主動向「聯合製片人」徵求意見,集思廣益。
l 向各位「聯合製片人」徵求同意後,每位「聯合製片人」的名字將出現於上述 Facebook page、網站 http://yingechi.blogspot.com/,及其捐助影片之片尾字幕,以作嗚謝。
l 受邀出席影片的公開首映及分享會。
l 如經費許可,本計劃會將影片結集推出 DVD,每位「聯合製片人」將得到影碟乙張。
E. 如何捐贈及正式成為「聯合製片人」:
1 第一步:捐贈不少於港幣三百元正。我們提供兩種捐款方法:
a) 郵寄支票
支票抬頭:Ying E Chi Limited
請於支票後清楚寫上:
1) 姓名 2) 手提電話號碼 3) 你所支持的導演名稱 4)facebook 帳戶名稱
請將支票郵寄至:香港 灣仔 軒尼詩道 365 號 富德樓 4/F 影意志
b) 以現金匯至銀行帳戶
銀行名稱:東亞銀行 Bank of East Asia, Limited
帳戶號碼:015-154-40-02849-8
帳戶名稱:影意志 / Ying E Chi Limited
2 第二步:捐贈後請電郵至 hkindieff@gmail.com 與我們聯絡
在電郵內寫上:
1) 姓名 2) 手提電話號碼 3) 你所支持的導演名稱 4) 註明捐贈方式 (支票/轉帳)
轉帳捐贈者,請附上入數紙副本。
3 第三步:你將會收到本計劃籌委發出的確認電郵
4 第四步:得到你本人的同意後,上述 Facebook page 及 本網站 的「聯合製片人」名單將會添上你的名字
四位導演的個人簡介、故事大鋼:
此計劃邀請了四位關心社會議題的香港獨立電影導演:應亮、林淑貞、李啟浩、伍偉昌一同參與。三位導演的劇情短片都以不同的社會現象為題。以下為三人導演簡歷,及三套短片截至5月20日的最新故事大綱:
導演簡歷
林淑貞
潮州人。中學時期曾執導話劇《潮語紅樓夢》。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於電視台及電台當記者,製作新聞及紀錄片。後來投身電影,擔任副導演多年,拍攝大製作動作武術電影多齣。期間她曾拍攝港台單元劇,後取得城市大學新媒體學系藝術碩士學位。畢業作《酸》(2012),以2011年旺角鬧市腐液彈案為題材,影片人物掙扎於是否壓逼其他處境更差的人來生存,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2012中,取得特別獎。除了電影,她也喜歡寫作。曾得兩次青年文學獎。
李啟浩
生於1989年, 201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專注於電影創作,作品包括《這裡,這裡》(2010)(第17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羊》(2011)(鮮浪潮2011學生組最佳電影、第18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 )講述在一成不變機械式的學校日子中透出的幾線光。
伍偉昌
攝影和錄像拍攝人。作品見於不同刊物和媒介,參與多個本地攝影展及製作獨立電影。作品內容多與時事、社會和社區紀實議題有關,投入社區文化活動及撰寫與藝術評論文章。攝影及錄像作品《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2012),透過大量的口述歷史訪問、相片、資料呈現香港灣仔殯儀業的興盛、變遷以至消失的種個面貌。
應亮
1977年生於上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電影,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駐場藝術家。1999年開始製作實驗短片。作品包括《背鴨子的男孩》(2005),《另一半》(2006),《好貓》(2007) ,《慰問》(2010)以及最新長片《我還有話要說》(2012),電影取材自2008年造成6人死亡的楊佳襲警案。(2012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豹獎)
請參與「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以民間集資,實踐屬於民間的電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片故事大綱 (一)
《一個離地中產與兩個偽左膠》
導演:林淑貞
故事大網
Issac與Music是中學同學,兩個都喜愛詠春。Issac在電影學院畢業後浮浮沉沉,做過廚房、快餐店,可是,他的夢想是做導演。看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他更覺得做導演的他才是真正的自己,他想到的,王家衛都想到。Music覺得自己就是家駒的再生,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兩人一同攝製MV,作曲填詞拍攝剪接一手包辨,心只想,有一天得到世界認同他們的才華,或許,這樣說也不準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成名。對於香港社會回歸這些年來的社會矛盾,他們漠不關心,七一六四通通不關事也不會參與。
Hong是一個中年人,仍是獨身。他任職金融機構顧問,在美國留學,有博士學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校友。一直以來,他在金融界都活的格格不入,其實他的真正興趣是電影與文學,城中電影節與各種文藝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他最喜歡的哲學家是齊澤克,投票給泛民,認同外傭有居港權,七一去遊行、六四去悼念,深信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罵大陸人蝗蟲是蠻橫焦慮的本土意識。
一次偶然機會,Issac與Music認識了小然,她是社運女神中的小清新,不是一般時下大眼仔美女可比,而且心繫家國,氣質純美。Issac與Music與小然相約去大浪灣拍照,三人渡過一個青春的夏日。看著當日的照片,二人年輕的心有種灼熱如熔岩的甚麼在流動。自此,他們也關心社運,也參加一些遊行;偶爾,還與小然和她的男友相遇。在另一次活動中,他們因為衝擊警方防線被噴胡椒噴霧,照片被登上報紙頭條。小然打電話來問候,她的打氣令Issac與Music覺得找到人生方向,更關心社運,積極參與,也聽一些社運領導的理論,只是,他們覺得他們是實幹派,不喜歡理論,覺得這些理論很膠。他們拍社運MV,模擬黑幫槍戰片,片中二人英勇善戰,氣勢磅礡。
Hong如常生活,也參加反國教示威,也到Visage聽Jazz,讀New Yorker,不斷被女友若即若離,也不斷約會其他女子。他常常光顧的酒吧99要裝修,暫時停業,大家開開心心道別。他悵然若失,可是日子依舊過下去。也許,活在淡淡的哀愁的調子是他的選擇,約會不能當老婆的女人才是把愛情蒸餾的法子。
一年一度的七一又來到了,Issac與Music覺得只是遊行或留守叫囂,根本無用,這一次,一定要幹一點甚麼才好。
Hong自己一個人去遊行,完了後打算去中環七一酒吧和老朋友如常吹水。
Issac與Music未到政總已給警方重重包圍,這時,他們眼看著對方,在腰間一同拔出手鎗。
猛烈的槍聲嚮起。
第二天,在同一地點,一切仿佛沒發生過,Hong如常地上班經過昨晚Issac與Music倒下的地方。
導演簡介:
林淑貞 潮州人。中學時期曾執導話劇《潮語紅樓夢》。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於電視台及電台當記者,製作新聞及紀錄片。後來投身電影,擔任副導演多年,拍攝大製作動作武術電影多齣。期間她曾拍攝港台單元劇,後取得城市大學新媒體學系藝術碩士學位。畢業作《酸》(2012),以2011年旺角鬧市腐液彈案為題材,影片人物掙扎於是否壓逼其他處境更差的人來生存,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2012中,取得特別獎。除了電影,她也喜歡寫作。曾得兩次青年文學獎。
短片故事大綱 (二)
《修路工人》(暫名)
導演:李啟浩
故事大綱
縱橫交錯的道路,形成了這座城市的輪廓。在香港舉目皆是道路工程,修路工人穿著橙黃色的反光背心,晝夜不分修建道路。 沒有太多人知道新的道路通向哪裡,有時更是厭棄他們令交通擠塞 。
影片跟隨著修路工人的步伐,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透過最日常的生活片段去看行人,道路,工人,三者形成的矛盾關係,以及現今香港的社會狀態。
創作動機
晚上走到街上,不論人多車多的地方,或人煙稀少的地方,都不難發現修路工人在修建道路。他們架起安全圍欄,穿上反光的工衣,把地面鑽破等,整個畫面往往令我站著腳,看著他們的工作過程。
處理手法
《修路工人》一片將以紀錄片形式拍攝。以工人每天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道出他們擔當著建設城市的前線中,對這城市有什麼特別的看法。
這次是個人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創作,計劃走進工人的工作環境,透過與工人溝通,從而建立起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關係。每天跟著他們一起工作,紀錄著他們每一滴汗水的付出,能讓觀眾對我們這城市了解多點。
導演簡介:
李啟浩 生於1989年, 201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專注於電影創作,作品包括《這裡,這裡》(2010)(第17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羊》(2011)(鮮浪潮2011學生組最佳電影、第18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 )講述在一成不繳機械式的學校日子中透出的幾許漣漪。
短片故事大綱 (三)
《觀塘,五月三十二日》 (暫名)
導演:伍偉昌
內容簡介
自九十年代初,政府已宣布把東九龍的觀塘裕民坊一帶進行市區重建。居民由港英年代等至香港回歸,經歷沙士及零三七一,至回歸十週年後的二零零八年,才等到一個具體的十二年重建方案和藍圖的出現。可是,藍圖背後,卻是漂亮憧憬掩藏下的黑暗。在法律底下卻見執行的醜陋。在以人為本的口號下,人的價值卻不比地價和樓價寶貴。庶民的生活不能維持,生計不穩,賠償不公。重建,似是披掛華廈與美麗承諾下的合法剝削。
《觀塘,五月三十二日》紀錄片是一個又一個真實訪問結集的縮影,是這數年不同時間在社區訪問不同背景的街坊集合而成。在與重建區街坊交流的過程中,除了重新發掘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面貌,更發現到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巿建局對社區的改頭換面和破壞工作。影片把過去數年的落區拍攝記錄剪輯成一齣完整影片,旨在展示社區生活中,透過街坊的口中和拍攝到地方的變化,將巿建局的重建模式的問題和不公義展示(例如賠償無準則、訴求被冷待、處理收樓過程的問題等)。
在這社區,大家各有歷史,一同為生活打拼,面對重建,只提卑微的訴求,合理的待遇。沒甚麼語不驚人,也沒呼天叫地,只是各有希望,能在公平和合理的環境生活下去。他們所求的,正正是主流媒體所忽略的報導,就是每個人對生活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現實這權利被市區重建主導的官商社會價值漸漸被剝奪和遺忘。
導演期望片能填補主流媒體忽略的空白,可為街坊發聲,讓大眾知道社會上有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在過去三年,己經綜合跟進了超過五位街坊及社區人士,展述不同觀點想法與立場,已拍攝的內容時間共計超過三十小時。近來社區內的情況急轉直下,巿建局加快了法律程序收樓,有一些街坊受影響的情況更壞。導演仍會拍攝和訪問,再加入新的片段。
導演簡介:
伍偉昌 攝影和錄像拍攝人。作品見於不同刊物和媒介,參與多個本地攝影展及製作獨立電影。作品內容多與時事、社會和社區紀實議題有關,投入社區文化活動及撰寫與藝術評論文章。攝影及錄像作品《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2012),透過大量的口述歷史訪問、相片、資料呈現香港灣仔殯儀業的興盛、變遷以至消失的種個面貌。
短片故事大綱 (四)
《離開之前》(暫名)
導演:應亮
創作構思:
「故事發生於婆婆搬去養老院前的一天……」
我是被迫居留在香港的。假設要定義我的處境,按照朋友的說法,可能「流亡」比「僑居」要更準確。當我慢慢聽懂粵語後,當我一次次爲了租到一處便宜的居所而行走在油尖旺地區時,我漸漸發現很多人其實與我一樣,也在「流亡」中。特別時期的香港,在我人生的特別時期,頗具好意地收留了我。而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何嘗不也是來去匆匆,或者剛剛抵達,或者立即要離開的嗎?我與這座城市的生命交錯,不算偶然。
對於我在香港將近兩年的時光,我一直想找到某種方式去呈現,以疏導自己的情緒並總結所獲之經驗。當我聽到彭姍說的這個「發生於婆婆搬去養老院前的一天……」的故事後,一下就很安心,好像看到一個透出光芒的出口,那道光將生活的本質照亮,而同時又留下很多陰影。
老屋和老人是這個故事的形象核心,因我見到了他們,故設法呈現,以尋找自己的本質與陰影。我的電影方式與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而本次表達最終將如何實現,我暫時還不很肯定。過往一年實在太多變動,太多新鮮的內容,把它們化成影像和聲音依舊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當然這次創作本就是用來消化的。
電影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但我需要它。
導演簡介:
應亮 1977年生於上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電影,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駐場藝術家。1999年開始製作實驗短片。作品包括《背鴨子的男孩》(2005),《另一半》(2006),《好貓》(2007) ,《慰問》(2010)以及最新長片《我還有話要說》(2012),電影取材自2008年造成6人死亡的楊佳襲警案。(2012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豹獎)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第二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正式展開
參與導演的前作放映會
影意志、電影文化中心合辦
日期:22/06/2013 (Sat)
電影放映時間:7:30pm-9:05pm (95mins)
映後討論時間:9:05pm-10:00pm
四位導演:林淑貞、李啟浩、應亮及伍偉昌將出席映後討論
主持:崔允信(影意志藝術總監)
地點:電影文化中心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40號東南工廠大廈11樓A3室)
集資詳情請參閱:http://yingechi.blogspot.hk/2013/06/normal-0-0-2-false-false-false-en-us-zh.html
免費入場‧隨緣樂助
座位有限,請先留座:
座位有限,請先留座:
http://www.hkfcc.org/news.php?action=detail&i=52
緊接【第一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的作品成果放映,6月22日,影意志將於電影交化中心正式開展【第二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今屆集資計劃,影意志推薦四位獨立電影導演林淑貞、伍偉昌、應亮、李啟浩進行集資。
首先,影意志將放映4位集資導演的前作《酸》林淑貞、《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伍偉昌、《慰問》應亮、《羊》李啟浩,讓觀眾進一步認識4位導演的創作風格。繼而,四位導演會即場介紹他們的最創作構思以及故事大綱!
民間集資、創作民間電影!
讓我們凝聚有心的觀眾、導演,蘊釀出貼近民間的獨立電影!
1) 酸 Acid
香港 Hong Kong/ 2012/ 彩色Color / 15 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林淑貞 Lam Suk-ching, Sharon
取材自兩年前旺角「漒水彈」事件,現實中真兇依然在逃,但影片撇除疑團,甫開始便揭穿「兇徒」真面目──無名無姓無業,軟飯維生,每天天台上看下去是一樣 的尋常百姓,還有最後「制裁」他的洗碗阿姐──這個她一樣平凡,但多了頭家自然人望高處,最終從樓頂將懸紅歹徒處之而後快… 你看見的是歡喜收場,或一個人人憤怨莫名、金錢比漒水更蠶食心靈的無盡延續?
Throwing acid from rooftop is a
vicious prank unique to Hong Kong. It is a senseless act that causes chaos on
the streets below. The lack of an evident motive has thwarted the Police’s
attempts to solve the case.
Seung spent her days washing dishes in the back ally. Her life was a black hole from which there was no escape. That was until she heard about the half-a-million-dollar reward for information leading to the apprehension of the perpetrator.
To catch the acid thrower and to give herself a way out of the drudgery, she resorts to something even more heinous than the original act. The payoff is a better future for her and her family.
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2012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pecial Award 2012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林淑貞 潮州人。中學時期曾執導話劇《潮語紅樓夢》。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於電視台及電台當記者,製作新聞及紀錄片。後來投身電影,擔任副導演多年,拍攝大製作動作武術電影多齣。期間她曾拍攝港台單元劇,後取得城市大學新媒體學系藝術碩士學位。畢業作《酸》(2012),以2011年旺角鬧市腐液彈案為題材,影片人物掙扎於是否壓逼其他處境更差的人來生存,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2012中,取得特別獎。除了電影,她也喜歡寫作。曾得兩次青年文學獎。
Lam Suk-ching, Sharon
Born in Hong Kong, Lam Suk-ching studied economic in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She was a journalist and reported news on TV and
radio. Then she started her career in film. She became an assistant director
and has worked with world acclaimed directors such as Tsui Hark 徐克,
Gordon Chan 陳嘉上 and Peter Chan 陳可辛.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ward winning films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
Lam has written and directed 2 short films for RTHK,
“Amy’s Choice” and “Email My Love”. She then earned her MFA degree in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and studied under Patrick Tam 譚家明. Her
final project is a short film “ACID”, and it has received good reviews. “ACID”
won an award from the 2012 HKIFF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Competition.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in pursuit of producing her own feature film.
Besides films, Sharon is also passionate in
literature. She is a 2 times winner of Hong Kong Youth Literature Award.
2) 羊
Epilepsy
香港 Hong Kong/ 2011/ 彩色Color / 21 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李啟浩 Lee Kai
Ho
重複的生活,沉悶的日常。在密閉的室內空間裡,學生、老師,以至每個人都有如行屍走肉。一成不變的機械式日子,令軒仔透不過氣,想逃出但卻無處可逃,直至他遇上一個神秘的女孩,為他那有如坐監的生活帶來些許漣漪。短片全部在室內空間拍攝,凸顯狹小封閉的環境,演員互動也充滿劇場味道。
Through a series of intricately composed long takes, Epilepsy
exposes the robotic state of students today through the eyes of a young boy.
For him, going to school simply means a continuous dose of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from all sides. His education simply means taking what he's given,
and any dissent or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is discouraged with force. Even when
a girl begins to inspire change in him, will he be able to face a strange, new
world that is so different from the one he knows?
鮮浪潮最佳電影 (學生組) 2011
Fresh Wave Best Film Award (Student
Division) 2011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李啟浩
生於1989年, 201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專注於電影創作,作品包括《這裡,這裡》(2010)(第17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羊》(2011)(鮮浪潮2011學生組最佳電影、第18屆ifva公開組入圍作品 )講述在一成不繳機械式的學校日子中透出的幾許漣漪。
3) 慰問 Condolences
中國 China / 2010 / 彩色Color / 19 min
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Mandarin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應亮Ying Liang
在第三十九屆鹿特丹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中一舉奪得老虎短片獎的《慰問》是導演在目擊一場發生於2004年自貢市的公車車禍的五年後,匠心獨運,以創作悼念事件的短片作品。
短片使用一鏡到底的十九分鐘鏡頭,簡潔剔透的場景是破爛的小平房正待拆遷,平房天井的葬儀突兀鮮明,車禍受難遺孀被前來「慰問」的官員、媒體團團圍繞;喪葬的環節、媒體的採訪、官員的問候佈陣於固定了的鏡頭前,在鏡頭前上演的都只是一場佈陣。人物在固定的鏡頭前流旋而過,節奏俐落,層層舖展開中國底層社會關懷「官方樣式」的立體呈現。
Burial rites become the mise-en-scène in which politicians, the
media, a monk and an infuriated neighbour vividly portray the aftermath of a
car accident. According to director Ying Liang, five years before the shooting
of this film, “I was among the witnesses of a traffic accident. In Chinese,
‘monument’ and ‘sadness’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I'd like to use this
short film to serve as a small monument.” After stills from media reports of
the accident, Condolences becomes a singular, one-shot take of wonderful
cinematic empathy and beauty. The limited resources are nonetheless enough to
evocatively convey Ying Liang's distinctive style and heartfelt preoccupations.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應亮 1977年生於上海,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電影,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現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駐場藝術家。1999年開始製作實驗短片。作品包括《背鴨子的男孩》(2005),《另一半》(2006),《好貓》(2007) ,《慰問》(2010)以及最新長片《我還有話要說》(2012),電影取材自2008年造成6人死亡的楊佳襲警案。(2012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豹獎)
Ying Liang
Born in 1977 in Shanghai,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irecting
at the Chongqing Film Academy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 started to film
experimental shorts in 1999. His works include “Taking Father Home” (2005), “The
Other Half” (2006), “Good Cats” (2007) and “When Night Falls” (2012).
4) 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 Fading Flame—The Disappearance of
Waichai
Funeral Industry
香港 Hong Kong/ 2010/ 彩色及黑白Color/ Blank and Write / 40 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伍偉昌 Ng Wai-cheong, Stanley
曾幾何時,灣仔區乃殯儀業蓬勃的地區,當日的殯儀館,如香港和萬國,以至衍生的雲石店、花店、長生店,都曾經集中在灣仔道及天樂里一帶。只是當日的殯儀館或相關行業,今天連絲毫痕跡都已消失在每天走過的大街小巷中。我們會跟從老街坊的足跡,以多角度重現灣仔盛極一時的殯儀業面貌。
The funeral industry once flourished in
Wanchai. But the funeral and related industries have disappeared completely
now. We are going to follow the footprints of old neighbors to look into the
past funeral industry in multiple perspectives. Starting from the community,
they show us about the missing pieces of history in the film, on reflecting how
the community changes and taboos of Chinese about death.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伍偉昌 攝影和錄像拍攝人。作品見於不同刊物和媒介,參與多個本地攝影展及製作獨立電影。作品內容多與時事、社會和社區紀實議題有關,投入社區文化活動及撰寫與藝術評論文章。攝影及錄像作品《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2012),透過大量的口述歷史訪問、相片、資料呈現香港灣仔殯儀業的興盛、變遷以至消失的種個面貌。
Ng Wai-cheong, Stanley
A Photographer and video cameraman who
participated various photography exhibition, independent movie and video
production, with works can be seen from different media. Most works are
documentaries related to social issues. Besides, he also writes review about
art and cultures, participates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Fading
Flame-The Disappearance of Funeral Industry in Wanchai’ is a documentary film
with old photos and valuable interview with neighbors from the community to
discover the missing pieces in local history.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我城三味︰《金妹》《一路走來》的《美好生活》
作者:譚以諾
本年度「影意志」策展的「香港獨立電影節」,籌劃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短片放映」,當中有三部重慶短片和三部香港短片。這計劃旨在民間集資,導演以第一身向觀眾講述拍攝意念,並向觀眾籌集資金,使觀眾成為聯合製片人,以小本形式製作短片。到底這計劃會否加深導演和觀賞的互動?導演一次又一次向觀眾講解意念,又會否使他們在拍攝前理清自己拍攝的路向呢?而這模式,又能否持續不斷的運作下去呢?這些問題都是未知之數,有待觀察。然而,至少,這計劃出產了三部短片──林森的《一路走來》、陳浩倫的《美好生活》、盧鎮業的《金妹》──正是本文要去討論的對象。
盧鎮業前作《那年.春夏之後》(2010)和《那年春夏‧之後》(2011)甚獲好評,紀錄了近年的香港抗爭運動。這次在《金妹》中,盧鎮業一如以往,對影像極為敏銳,從片的鏡頭角度、距離、畫面分割和燈光就可看出。這部短片場景甚少,只有旺角街頭、咖啡店和店的「後欄」,而主要場景是在「後欄」。本來潮濕暗黑的環境,導演調得幽藍而乾淨。觀眾或可質疑,以如此乾淨的影像來再現惡劣的工作是否合適,然而這樣「乾淨」表明導演在影像上有過細心的思考,在主題上也不願把洗碗的金妹拍成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反倒想要呈現出低下勞動階層的生命力。
導演不只想要表現出勞動階層在香港被壓榨的情況,而是先把金妹還原為一個人,這樣作本身已經是對資本主義邏輯的反抗。他沒有要在金妹的口中得到苦與極苦之類的陳腐台詞,並用之來震撼觀賞,而是拍出金妹的那份日常,例如保留了金妹在答話中突然轉述耳機賽馬結果的片段,那種彷如閒話家常的自然,正正使金妹變得更立體。這短短15分鐘的短片極為成熟,延續以往對社會思考之餘,不把自己困在不斷抗爭的騷動空間,反而回到日常,在日常看見那沒有肢體衝擊的衝突。單就這片就可以說,盧鎮業肯定是位極為令人期待的導演。
陳浩倫《美好生活》也是拍勞動階層,不過不是洗碗阿姐,也不是紀錄片,而是關於印尼傭工的劇情片。阿Yan為了能快點來港,接受低賺的薪金,並要把頭七個月的薪金貢獻給中介公司。陳浩倫在影像上沒有盧鎮業那般講究,但主題上並不輸於《金妹》。印尼傭工的故事,對香港人來說,介乎於日常與非日常之間。日常,是因為我城居民多有傭工,對他們有基本的認知和理解;非日常,是因為我城居民往往對他們如何來港,為何來港,家鄉狀況和工作以外的生活,多無認知,也沒有動力去認知。香港電影寫實地關注外藉傭工的影片不多,這片在風格和主題上,都讓人想起郭臻《媽媽離家上班去》(2009)。郭片談的是菲律賓傭人,年老而無奈;陳片拍的是印尼傭工,年輕而結局也較光亮。片中雖然涉及外藉傭工在港工作的黑暗面,如中介公司抽佣甚重,如為了能快來香港而必須接受很低的工資和不合法的待遇,但導演還是讓電影留了道亮光,拍出印尼傭工社群間的連繫與守望相助,因而年年七一他們都有工會上街示威。而這,正正是電影的日常之外。正當香港一般家庭都只把傭工當作單純的勞動力看待,陳浩倫就訴說這單純勞動力的另外一面,她的想法,她的社交圈,她的工會與示威。這在在都是溢出日常的非日常。
影片到最後,竟然來一記神來之筆︰鏡頭拍著主角阿Yan唱著《梭羅河畔》(Bengawan
Solo)。這歌本是印尼民歌,1960年代傳來香港,成為香港的文化記憶,後來更成為王家衛在《阿飛正傳》用的配樂。王家衛在《阿飛正傳》中把這歌用得如此唯美,如此美妙,陳浩倫卻突顯這歌粗糙的質地,對東南亞的想像不一定是懷舊與唯美的,也更應該是在地與日常的,他們的生活,天天在我們眼底下發生。
最後是林森的《一路走來》,他拍的不是勞動階層,而是香港城中的「波希米亞」人。所謂「波希米亞」人,是指影片中一群搞音樂的同好,在城市空間中尋找自我的場地。他們想以音樂重奪城市空間,並相信人民應可自由使用城市空間。他們在大廈天台和社區空地舉行音樂會,以簡單的敲擊樂組成巡遊隊在城中擊打自己的音樂。這種以自我實踐重奪空間使用權的論述,可說是源自於德賽圖(Michel de Certeau)對「日常生活的實踐」的反思,也是城中過去數年多場城市空間之戰的主導思想。不少獨立電影都以影像思考這個問題,唯此片特別之處,是多了一層導演自述。
導演一開始時拍攝城市不同的反光面和光面上似有還無的人形,以影像思考人的主體是如何透過鏡像模糊地構成,有些影像是在地鐵拍攝,把他人的影像投射自身,另有些影像拍著銀行前的電子報板,以報板為鏡,以字數構成沒有形狀的自身。導演的自述也在反思自己如何活在城市的主題,與影像配合起來甚有力量,而導演的自述也透露出他自身在拍攝過程的思考與轉變。可以說這片不是單單的討論城市空間的片子,也同時是導演思考自身的過程,思考為何在城市失去能量而又在這群「波希米亞」人中找回能量的過程。
但是,這片之不足正正是導演的自述太過完滿,到影片最後幾乎把所有的疑惑都抹除掉,彷彿透過一場拍攝把所有問題都解答了,連敘述者自身的夢境也都有了恰如其份的意義。導演過於強調他要輸出的訊息,而失去了藝術者對自身藝術品和所拍攝對象應有的批判和反省的距離。例如在敲擊隊巡遊城市那段片段中,巡遊隊隨走隨敲,製造他們心目中的音樂。在街道上他們遇上了三名工人,工人正在搬弄路上的磚蓋,而巡遊隊就在一旁敲打歡呼,彷如打氣一般。那一刻,他們看起來像是一體,同一的,然而事實是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之間是斷裂的,是分開的,是兩體的。而其中斷裂的扭帶,正正是工人的勞動。導演沒能以影像思考和反省巡遊隊的音樂與工人勞動的關係,一同歡呼並不能就此跳過他們階層和勞動上的鴻溝。
反之,盧鎮業的《金妹》就把這種勞動與他人的關係展現出來。在大除夕的晚上,青年人在店舖中消費作樂,倒數新年來臨;而在「後欄」中只有金妹不停的洗、洗和洗。於是乎,勞動與消費之間的關係就明顯了,青年人店舖中的歡樂是建基於勞動階層看不見的勞苦上。盧鎮業在此沒有以誰去批判誰,也沒有急於把作樂的青年人否定掉,而是把整個結構都鋪展出來︰有消費,才有交易;有交易,才有洗碗的工作;有工作,才有金妹的勞動;有勞動,金妹才可以以勞動換取金錢;有了金錢,金妹才可以在城市過活。《金妹》沒有急於要控訴甚麼,只是把金妹的日常鋪陳出來,就足以叫有心人玩味反省。因而我說,這是成熟非常的作品。
原刊於電影評論學會
http://www.filmcritics.org.hk/node/1460
【第一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作品《金妹》、《美好生活》、《一路走來》放映會
6/21【第一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作品《金妹》、《美好生活》、《一路走來》放映會
影意志、電影文化中心合辦
日期:21/06/2013 (Fri)
電影放映時間:7:30pm-8:40pm
映後討論時間:8:40pm-9:45pm
三位導演林森、盧鎮業、陳浩倫將出席映後討論
主持:崔允信(影意志藝術總監)
地點:電影文化中心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40號東南工廠大廈11樓A3室)
免費入場‧隨緣樂助
座位有限,請先留座: http://www.hkfcc.org/news.php?action=detail&i=52
座位有限,請先留座: http://www.hkfcc.org/news.php?action=detail&i=52
【第一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已經完滿完成。2012年第一屆計劃開展時,影意志在電影交化中心舉行放映、介紹三位參與計劃的導演 林森、陳浩倫和盧鎮業的創作構思以及進行集資。【第一屆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的作品《美好生活》、《一路走來》、《金妹》作品經已完成,21/6將走回 電影交化中心進行放映,希望鄰近的街坊以及對集資計劃有興趣的朋友能前來觀看成果、進行討論。三位導演林森、陳浩倫、盧鎮業以及集資計劃負責人崔允信也會 席映後討論、分享、討論以及總結第一屆集資計劃的經驗。
1)
一路走來All along the Way
香港 Hong Kong/ 2013/ 彩色Color / 22min
香港 Hong Kong/ 2013/ 彩色Color / 22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林森 Lam Sum
當街道失去了色彩,當城市失去了活力,當人們失去了節奏……
仍有一班年輕人身體力行,不安於室,不甘現實,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去維護選擇生活的可能性。這是一個來自工廈的寓言故事。
When the colors of the street seem fading, vitality of the city
seems weakening, rhythm of people’s life seems confusing...... There is still a
bunch of young people, who are trying to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 of reality,
to safeguard the kind of lifestyle they want to live. This is a fable from
industrial building.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3
Official Selection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2013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林森
生於1985年7月12日,香港人。熱愛電影、音樂及參與社會運動。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現職自由錄像工作者。錄像作品包括紀錄片《人在皇后》(2007)、《夜以作日》(2009)、畢業作品《暉仔》(2011)、《空中樓閣》(2012)及《綠洲》(2012)。
Lam Sum
was born in 1985. A
Hongkongese who loves movies, mus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Graduated from the
School of Film and TV,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specializing
in directing, he now works as an independent short film/documentary filmmaker. His works focus mostly on social issues,
including: “Beyond the Queen” (2007); “Night for Day” (2009); “Drifting” (2011); “Loft in the Air” (2012) and “Oasis” (2012).
2) 美好生活 Beautiful Life
香港 Hong Kong/ 2013/
彩色Color / 22min
粵語、英語及印尼文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English and Indonesian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粵語、英語及印尼文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English and Indonesian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陳浩倫 Chan Ho Lun
印尼少女Yayang從農村來港打工,夢想有天回鄉安居安業,怎料受聘於一個為口奔馳,生活朝不保夕的基層家庭。雖然得不到合理工資,但Yayang擔當照顧幼女的重要角色,對家庭有深厚感情。雙方談起續約去留時互相拉扯,美好生活憧憬頓時落入在情感與現實兩難中。
Yayang is an Indonesian girl who
came to Hong Kong and work, dreaming to improve her quality of life in
Indonesia someday. Yet, she is hired as domestic helper by a grassroots family
that has unstable financial status. Despite the fact that Yayang is underpaid
by her employer, close bond is developed between her and the family. This makes
Yayang faces the dilemma of staying or quitting this job for a better salary.
Would beautiful life still remain a dream for her?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3
Official Selection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2013
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Official Selection 37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北市電影節2013
Official Selection New Taipei City Film Festival 2013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陳浩倫
生於1983年,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獨立影片導演。曾任職香港電台時事節目編導,2009年開始參與獨立製作,作品包括紀錄片《反高鐵運動之傳媒透視》(2009),《公投收皮!》(2010)、《見貧不見窮》(2011)、《空中樓閣》(2012)。「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短片《美好生活》(2012) 和《稻米是如何鍊成的》(2012)是他最新的作品。
Chan Ho Lun
Born in 1983. Graduate of
Cultural Studies in Lingnan University. He was a director of public and current
affairs program in RTHK and started to work in the independent field from 2009.
His independent works include “Good Luck, Comrades!” (2009), “Media Digest on
Anti-Express Rail Link Movement” (2009) and “Loft in the Air” (2012). “Beautiful
Life” (2012) and “The way of Paddy” (2012) are his latest works.
3) 金妹 Sister Kam
香港 Hong Kong/ 2013/
彩色Color / 23min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Cantonese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導演 Director: 盧鎮業Lo Chun Yip
走進那所餐廳:法語唱片長期播放、色調紅紅黑黑、陳設略帶政治、文化色彩。再多走幾步到後門旁的洗手間,也許你會見到一位洗碗阿姐,手插在大膠盤內,站著睡,比店內氛圍還要虛幻。
她叫金妹,每晚在這裡洗碗至深夜。會和倒垃圾阿姐吵大架,會自滿的告訴侍應她能憑一己之力劏一隻豬。有次她著我幫忙Set手機鬧鐘,早上五時半起床工作,我把星期一至日標記著,驚覺那不是七天,是永遠。
這勞動作息的循環,就發生於那老人院、夜總會、幼稚園、賓館、運動用品店混雜一起的一段砵蘭街,如斯生態,在萬千後巷,每天都活著。
Entering the restaurant: a place that plays French music all
day, in red and black color tone, with decoration i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tyle. With a few more steps towards the toilet beside the backdoor, you may
discover a dish worker who falls asleep standing up while her hands are still
in the large plastic tray. This scenery is way more surreal than the atmosphere
inside the restaurant.
Her name is Kam Mui, who washes dishes here till midnight
every day. Sometimes she has quarrel with the garbage worker, sometimes she
shares little stories with others. One time she asks me to help her with the
setting of mobile alarm clock, waking up at 5:30am from Monday to Sunday. At
that point I realize with shock that this pattern will loop forever in her
life. And this is the cycle of labor.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3
Official Selection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2013
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Official Selection 37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簡介Director’s Biography
盧鎮業
生於1986年,2011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專注於錄像創作,作品包括《打還打.唔好打頭》、《春夏之交》、《那年.春夏之後》、《淹沒》,及最新紀錄片作品《那年春夏.之後》(入選【香港獨立電影節2011-12】及「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這文過飾非的年代,願見一步走一步,能拍多少是多少。
Lo Chun Yip
Born in 1986, is a 2011 graduate from the 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rom 2008 onwards, he has directed several short
films, such as “deep in mind”, “21 years after”, “to be continued”. His latest
work is “Days After n Coming”, which was the official selection of 2011-12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and The 36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