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聯書!

連日來,收到大家的聯書,謝謝各位和影意志一同據理力爭!
請其他未及寫好的朋友們於7月27日或之前將你的個人回應電郵至 info[at]yec.com,
務求我們可以在7月底遞交上訴申請時,一併呈上大家的意見!

聯書邀請  
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影意志剛於2011年6月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 (下稱藝發局) 通知,表示本藝團向藝發局申請的2011-2012年度「一年發展資助」(電影及媒體藝術界別) 五項計劃完全不獲撥款,意味影意志被突然終止各項工作以至基本行政上的資助,對本藝團的營運構成致命打擊的同時,亦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強烈質疑藝發局的撥款定位和評審機制。

觀乎藝發局的書面通知 (全文見此),於立論和理據上語焉不詳,而當中唯一清楚表明的指控偏偏存在明顯的事實謬誤,令藝團完全未能了解被拒資的原因之餘,亦強烈反映出評審機制的種種漏洞。影意志已就此事發出公開聯署聲明,當中對是次拒資事件、藝發局的書面解釋作出回應及質問 (全文見此)。

然而,如此千瘡百孔的撥款和評審機制,所影響的遠不止於影意志的營運和發展,亦無疑危害本地藝術之多元發展!因此,我們除已發起網上公開聯署,現誠意邀請各藝團、藝術工作者、文化及教育界人士與及各位關注此事的朋友,一同作出書面回應,字數及書寫形式不限;請於7月27日或之前將你的回應寄至 info[at]yec.com,並註名身分及所屬團體 (如有),我們將於七月底正式申請上訴時,聯同公開聯署名單,與及各位的回應文字一拼遞交,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報導轉載] 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停資事件 「生意失敗」的前世今生

文:黃靜,2011/7/18,信報專題


唐英年否認香港有地產霸權,叫青年人反問自己:「為何我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如今,記者聽到相似的話:「為何你不能發行《KJ音樂人生》?」

老牌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去年遭藝發局中止其戲院發行和海外影展工作的撥款,影意志崔允信跟藝發局顧問、電影業內人士理論,闡述自己沒法爭贏《KJ》的發行權。崔即遭反問,對呀,為何影意志吸引不到像《KJ》這樣的奇葩?

今年,藝發局進逼,中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包括日常營運開支、發行、放映、網站等所有活動,如同「冚檔」。連同2005年被中止撥款的采風,現時已再沒有任何觸及商業發行的獨立電影團體受藝發局發展資助。

此事掀起波瀾。影意志在民間發起聯署聯書,將連同上訴信於本周三呈交藝發局。文化人如胡恩威、陳景輝、ifva創辦人蔡甘銓、獨立電影工作者麥海珊等已加入聯署。而藝發局藝術支援總監韋志菲以忙碌為由拖沓訪問,及後來電拒絕回答補問,表示「要再問評審意見」以及「稍後會回覆崔允信的上訴,我不想回應你,你看崔如何跟媒體說」。

「自己人,即是我們」

藝發局對此舉提出兩個理由。一為「本地獨立電影環境變化很大,藝團似乎未有因環境改變而作出適當調整」,二為近年問題如「藝團所支援對象仍傾向為其董事局成員作品」,有欠改善。崔允信說︰「我們過去三年放映近三十部作品,只有四部是董事局的。」

退一步看,追問影意志支持董事局成員作品的比例未必問對問題。陳嘉上1998年上任藝發局首屆電影及媒體藝術小組主席,主動撮成崔允信、鍾德勝等ifva得獎者成立「影意志」,向藝發局申請資助。同仁組織乃影意志成立基調,亦是小眾藝術界常見的組織形式。影評人張偉雄形容,若說他們總在發行自己人作品,「自己人,即是『我們』」。獨立電影圈就是如此細小。

但藝發局倒認為有擴大之勢。局方回應記者:「近年拍攝科技進步、推廣獨立電影渠道、海外獨立電影展的數量及性質,以及獨立電影創作活動及數量等,本局在去年的『一年發展資助』評審後,已建議影意志須積極發掘新晉導演,以尋求更多不同獨立製作的片源及加強協助獨立影片的發行推廣。」

近年拍片年輕人日多,相關創作與比賽應運而生,「有金有星」的鮮浪潮、政府的創意產業支援、富商基金會辦社區公益短片、獲大企業資助的紀錄片組織以柔和勵志主打新人作品等等……年輕是否等於獨立固然可議,官商投注的財力更可能為「獨立」重新定義,如「產業」、「入行踏腳石」,連社會關懷也甜美正面。張偉雄指,加入的年輕人多了,但鮮有延續發展的道路,又或熱情轉眼消逝。崔允信坦言,他所接觸的青年人,大多沒懷獨立電影創作意識,「有年輕人把毛碟拿上來,可能拍了幾分鐘東西,但碟面已印有『入圍威尼斯』、『入圍奧斯卡』的字樣」。

影意志認為不必在小陽春裏錦上添花,或者正是藝發局指其未能審時度勢之處。崔說︰「熱鬧也不等於多元:分析、批判、偏鋒、不妥協的言志作風已不多見。影碟亦銷售驟降。我覺得這情形下,影意志反而要清醒地倡導獨立精神,讓作品的獨立精神得到最大的深化、發揮。」

多年來堅持獨立的導演在新秀比賽、各種資助中被冷落,如入瓶頸;影意志一直照顧這些導演。他們亦有發行較知性的作品,具分析深度和實驗精神,但吸引不到商業發行;如游靜的《壞孩子》。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游靜直言「如不是影意志,像《壞孩子》這樣非商業的實驗紀錄片,在香港是不可能找到影院放映機會及DVD發行的」。不以線性敍事,跨文化的社會議題關注方式,發行自然困難。莫說商業發行,此片亦被香港國際電影節和華語紀錄片節拒諸門外。「影意志策劃的香港獨立電影節是香港唯一接受《壞孩子》參展的影展。」

生意失敗,終被淘汰?

幾年間愈來愈多電影工業業內人士晉身委員會,業內人士投票者更多,去年電影界「big brother」杜琪峯就政綱一句「製造機會給予年青新一代發展電影及媒體藝術創作」輕易連任電影及媒體藝術小組主席。杜sir主催的鮮浪潮短片比賽正正為電影工業發掘新血。今次參與一年資助評審有七人,已知的有銀都的林炳坤、Digital Magic老闆、影評人舒琪、學者梁款、媒體藝術老師加上導演邱禮濤,業內人士最少有三人。去年「KJ之辯」,據崔氏憶述,邱禮濤忍不住打斷:「這些戲,自己也能生存,何須他們(影意志)用公帑去搞!」

扶助小眾藝術的官方資助機構,愈來愈多業內人士參與評核,究竟是利是弊?今次,影意志也處在這「商業效益」尺度下。邱禮濤說︰「我自2003年加入評審小組,見到小組愈來愈多生意人與業內人士,思維、邏輯語言,亦是商業那套。從他們角度看,影意志發行做得不好。」邱亦同意中止資助影意志。

「劉美君《午夜情》那張碟,就算是大公司,也是往廟街拿去逐間店做發行。但現在的獨立創作人,因為網絡、科技,自行印碟宣傳發行並不困難。」

邱指獨立電影發行的作用應是承擔個人做不來的推廣工作,而影意志似乎補不到這個「位」。崔允信也坦言,影意志成立初期,獨立電影沒人推廣,影意志只要做些基本工作也得到迴響,「那時獨立電影隨時也賣到二千隻碟」。在如今遠離報紙賣廣告的年代,更多人知道獨立電影,亦有新推廣組織成立,影意志面對新的競爭。而2008年影意志和小眾電影橋頭堡百老匯電影中心關係破裂,影意志失去了重要的戲院發行渠道。所有因素合起來,影意志的推廣工作表面上看,難免比起數年前和百老匯合辦亞洲電影節時的「盛勢」失色。

想當年,影意志原先取得資助辦獨立電影節,百老匯提供場地和約片支援,後來百老匯邀來明星名片愈多,偏鋒電影竟在號稱獨立的電影節被邊緣化,崔允信和百老匯理論,「百老匯竟提出繼續用這筆資助搞影節,但影意志只能負責獨立電影部分」。

後來百老匯獨自註冊「亞洲電影節協會有限公司」,奪去了累積了名聲和捧場客的影節名銜。「藝發局資助的電影節如此被商業騎劫,結果一份譴責聲明都沒出過。杜琪峯當時做和事佬,希望私下平息。後來有評審不時要求我們和百老匯修補關係,不然若只能發行百老匯不發行的電影,必然搞差了。」崔允信道。

因為和百老匯斷絕,話題作如《KJ》、《1+1》、《潮爆北京》等的發行權,影意志都輸給由財力強大的安樂支撐、已累積大份額藝術片觀眾的百老匯。影意志隨後夥拍的The Grand影院,在九龍站商場深處,是孤立之地,不易滙聚觀眾,藝發局評審不免視影意志「生意失敗」。獨立電影和影院的合作常出現「不平等條約」,全行皆知。民間、以獨立電影發行為志的影意志年獲僅50萬元發展資助(不計影節等個別資助),如何硬撼財雄勢大的發行院線聯合公司?「和百老匯鬧翻,我們反而逐漸清楚應走的方向:集中支持商業院線沒看上的獨立電影。連藝發局都有個錯覺,市場淘汰的就是差作品,而不去思考市場的不公平。美國的反壟斷法某程度保障獨立發行,院線製作發行不能合而為一。」

新發行回應時勢?

這三年,影意志始嘗試度身訂造一些發行新方式,針對「分眾」。例如開拓九龍城書節、大專放映活動等民間影碟銷售點,他們指一次大學放映的銷售額比連鎖店一個月的成績要好。「戲院發行希望回到藝術中心放映,以非商業場地為基地,口碑好再跟商業院線談。杜sir反對,說梗係去戲院好。」

影意志和百老匯分家後,其主辦的獨立電影節亦獲評審員肯定,「放映交流導賞,領事館贊助投射字幕,從選題、策劃到細節執行,皆具心思」(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李焯桃)。影意志也開始着力免費放映、社區拍攝計劃,大專放映,透過討論深化作品傳遞。如城大社工系邀約放映《壞孩子》,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思考他們的「服務對象」——「當我被邀到大專院校放片及與學生交流時,影意志的崔允信甚至全程旁聽。而我更要求《壞孩子》DVD一切扣除開支外的收益將捐作支持非牟利團體進行公眾教育,影意志也一口答應。這些在香港都需要非常的細心、勇氣與視野。」游靜說。崔允信指系方其後再邀請他們放映別的作品。

「他們給人的獨立發行形象始終不強。」邱禮濤說亦看到他們轉型的努力,但評審仍傾向視他們為商業發行者。崔允信希望多年建立的發行渠道仍能發揮作用,也不會排斥市場和公眾的接壤,只是若然認為影意志「獨立」目標有欠明確,是否局方和評審可和影意志多作溝通,讓藝團從「申請文案」的官僚文字遊戲中跳出來,直接向評審釐清方向,又或者局方和藝團合力梳理出不致白費成果的發展走向?「決議前評審跟我們見面,和顏悅色,提示我們的申請並無問題。但結果一分錢不批。藝團和藝發局其實是夥伴關係,怎麼會出現這種溝通情景?」

游靜指出,「如果評審跟藝團對『獨立電影』的理解有出入,應有更廣闊的胸襟去鼓勵更多不同的獨立電影團體發行不同作品,而不是去打壓跟自己不同的聲音。」

電影資助的殘缺地圖

這次事件,表面爭議在於民間和藝發局對獨立電影推廣持不同主張,或以商業的硬尺量度藝團成績。游靜提出:「如果評審跟藝團對『獨立電影』的理解有出入,應有更廣闊的胸襟去鼓勵更多不同的獨立電影團體發行不同作品,而不是去打壓跟自己不同的聲音。」張偉雄則提出事件背後更宏觀但模糊不清的電影資助地圖。

「若果今年再沒任何獨立電影發行受資助,是否無形把此工作推給商業的百老匯?可乘此一問各類資助構成怎樣的支援網絡?好像電影發展基金和藝發局各有分工,前者支持電影工業,後者支持獨立電影。但其實資源不均,欠缺溝通。還有鮮浪潮、Ifva等新人比賽不少,但成熟的獨立導演又好像自生自滅……電影發展局會不會全盤決策思維,重整當中的資源分配?獨立電影未必沒市場價值,這個分法太落後和簡化。但如果要發掘片源、獨立電影上戲院、往海外影展,基本上需要具財力和規模的發行機構才能做到,一如那些商業發行。由一個數十萬元資助的民間機構去做,未必合理。好像加拿大、韓國,都傾出大量資源去成立獨立電影發行組織」。

游靜亦促藝發局放下身段:「與其從上而下、施展威權式的要求個別藝團『因環境改變而作出適當調整』,不如請藝發局有多點自省、自我批判的能力,應本地獨立電影工作者近年大量增多的情況下,審視如何增加撥款資源。」

張偉雄的說法令記者想起曾有傳政府考慮挑選戲院專作獨立電影放映。獨立和商業如何齊跳探戈,膨脹抑萎縮,缺錢抑不愁,在商家玩晒的城市下這流動不居、有待梳解的「獨立」概念,在更「流動」的獨立電影政策並未得到正視和探討。單就影意志停資事件可見,「獨立」繼續模糊,但藝發局一錘定音,其一向要求成熟的藝團公司化、財政自立的「政策」浮面,以定義這片模糊。


以上內文並未包括下列並排的報導 / 圖片,故這裡直接貼上剪報,
click圖即可細讀內文: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再談影意志,與及藝發局拒資事件

影意志早前已就藝發局的拒資評審紀錄作出回應和提問,現在,是時候再用上一些篇幅,向大家再一次介紹影意志近年的發展路向和工作。

要談影意志的近況,正好由2008年我們獨力舉行第一屆【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亦即我們和百老滙電影中心「分家」的這一個轉捩點說起。

藝團定位和工作方針

在2008年,影意志因發展理念不同而和百老滙電影中心「分家」,各自「繼續為推動本地電影藝術發展而努力」。自此,我們已重新審視藝團的定位和工作方針:

正當主流發行機構和主流影院的發行考慮,始終由商業價值所壟斷,以票房盈利、人頭計算為先決考慮以至最高目標,影意志當然並不反對主流發行模式,但卻絕不以商業上的成功為依歸。作為一個受公帑資助的藝團,我們的終極目標絕非單單是將影片推上商業影院,而是在拓展推廣平台、盡力接觸更多群眾的同時,首先去肯定那些未受主流認可的獨立電影,繼而確保我們的推行方式能夠將這些獨立電影的價值得到最大發揮,讓獨立影片的聲音、「獨立精神」的價值得以宣揚,著眼於長遠的教育成效;同時平衡本地電影發行向商業傾斜的單元局面,尋求共同發展,達至更健康、多元的生態環境。

當然,工作成效不會一朝一夕就來臨;我們有很多事都要從新開拓,同時也要把已經建立起來的繼續做好。「分家」事件之後,三年過去了,我們的成績也愈見鮮明,有目共睹。

影意志的近年成果

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莫過於去年透過【香港獨立電影節】推介尊卡薩維蒂,而今年則以小川紳介作為焦點導演,繼續與一眾影評人和學者合作,放映和座談並重,讓觀眾有機會於大銀幕上細味這些獨立大師的傑出之作。

然而,影意志的努力,絕不止於投放在電影節。我們自2010年四月起成立了Club YEC,在影意志工作室以至其他場地舉辦免費放映,配合映後的導演/學者討論,拉近觀眾與創作人的距離,大大加強具深度的影片賞析;而今年受藝發局「社區文化藝術深化及推廣計劃」撥款推行的【尋找社區故事:導賞x錄像工作坊】,則由導賞員帶領參加者到過油麻地、菜園村、灣仔等地,認識社區,並透過工作坊引發獨立思考,現正到了參加者創作故事的階段。同時,「公民電影計劃」亦即將展開,希望凝聚一眾對各種社會議題有獨立看法的人,推行集體創作,出產各式各樣的社區短片,開拓市場及藝術電影以外的影像創作,對電影之於日常生活應有的關懷和影響作出肯定。而在銷售影碟方面,我們開拓了新的DVD銷售點,如在九龍城書節、在大學放映活動後以書攤形式擺賣,在工作室舉辦年宵市場等,一律漸見成效,短短幾天的書節,銷售額甚至比一些連鎖零售店一個月的成績還要好,我們亦深信在這些場合推廣影碟,甚至比單靠市面零售店更能接觸到志同道合的觀眾。

此外,影意志亦致力與其他的團體合作,在過去一年間,影意志先為東區文藝協進會協辦了【東區Montage獨立電影節】,作一連串本地獨立長片的回顧放映,同時與灣仔區議會合辦【2010灣仔漫遊】,讓四名年青創作人有機會執導短片,四部短片經過一連串免費社區放映之後,亦即將以非牟利DVD面世。同時,我們亦先後走訪香港教育學院、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港專、城市大學、中文大學、三聯書店、澳門牛房創庫等地方舉行不同形式的放映及獨立電影座談會……

藝發局的盲點

以上種種,除了【香港獨立電影節】、【尋找社區故事】計劃和影碟發行三項工作之外,其他都並非藝發局的資助項目,比如【2010灣仔漫遊】整個計劃就是由灣仔區議會撥款推行的,而【東區Montage獨立電影節】亦有得到東區文藝協進會的撥款支持。即使2011年我們被藝發局削去「影院發行」項目資助,我們仍然跟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了【Playing It Indie】放映及討論會。

然而,若影意志失去「一年發展資助」,連藝團唯一的全職員工、辦工室也驟然失去的話,試問我們又如何在短時間內開源,繼續營運下去?發出聯署聲明差不多一星期,已有觀眾留言表示,單單從影意志的電郵推廣當中已經看見我們的堅持和活動的意義;正當影意志的道路愈走愈清晰,反觀藝發局的「專業」評審,偏偏對此置若罔聞。

其實早在大半年前,影意志已向藝發局職員表示有個別審批員對我們有成見,不接受影意志這個發展方向,當時該職員說服我們毋須花心力去應付這些人事問題,只要做好藝團的事就是了。可惜是次拒資事件告訴我們,努力歸努力,至於評審們看不看見,又有何具體評價?──多年來的工作,就此換來一份語焉不詳而且數據欠奉的拒資通知,讓人墜進五里霧中,同時令人不得不重提大半年前的疑惑:

到底是次拒資,是反映出審批員對我們不夠認識,堅持將所有非藝發局直接資助的工作成果都視若無睹,摒除在評估之外,還是他們根本不認同影意志這種發展方向呢?

2011/7/9




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影意志:聯書邀請

聯書邀請:請於7月27日或之前寫出你的個人回應!  
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影意志剛於2011年6月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 (下稱藝發局) 通知,表示本藝團向藝發局申請的2011-2012年度「一年發展資助」(電影及媒體藝術界別) 五項計劃完全不獲撥款,意味影意志被突然終止各項工作以至基本行政上的資助,對本藝團的營運構成致命打擊的同時,亦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強烈質疑藝發局的撥款定位和評審機制。

觀乎藝發局的書面通知 (全文見此),於立論和理據上語焉不詳,而當中唯一清楚表明的指控偏偏存在明顯的事實謬誤,令藝團完全未能了解被拒資的原因之餘,亦強烈反映出評審機制的種種漏洞。影意志已就此事發出公開聯署聲明,當中對是次拒資事件、藝發局的書面解釋作出回應及質問 (全文見此)。

然而,如此千瘡百孔的撥款和評審機制,所影響的遠不止於影意志的營運和發展,亦無疑危害本地藝術之多元發展!因此,我們除已發起網上公開聯署,現誠意邀請各藝團、藝術工作者、文化及教育界人士與及各位關注此事的朋友,一同作出書面回應,字數及書寫形式不限;請於7月27日或之前將你的回應寄至 info[at]yec.com,並註名身分及所屬團體 (如有),我們將於七月底正式申請上訴時,聯同公開聯署名單,與及各位的回應文字一拼遞交,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報導轉載] 銀幕短打:電影文化中心復興

文:朗天,2011/6/29

香港電影文化界最近發生了兩件事,一喜一悲。喜的是蟄伏多年的電影文化中心(香港)恢復活躍。悲的是一度是獨立電影發行龍頭的「影意志」,竟遭藝術發展局削去一年行政資助。

資深本地影迷都曉得,本地曾出現一個影會文化潮。第一映室、火島電影會、電影文化中心這些名字,曾經伴隨多少人成長?當年沒有影碟、Box set,藝術電影發行也不太發達,要看經典舊片,遠不如今天方便。沒有他們的話,影迷要一睹電影大師傑作,實如置身蜀道。

電影文化中心算是影會中歷史較短的一員,70年代末期成立,經歷了觀影範式轉移(由菲林過渡錄像,再到數碼),90年代末依然在施潔玲、何應豐的主導下,以申請計劃資助的方式舉辦活動,活躍本地文化界;一度更憑「電影神話劇本及短片創作比賽」拿了「(21)世紀初」藝術發展局頒發的優秀藝術推廣獎銀獎。(擊敗他們摘下金獎的,正是當年還未轉型為PIP的劇場組合。)

今天,人人都進入中學搞電影評論工作坊,但當年他們算是先驅。不少影評人都曾是電影文化中心電影教育工作坊的導師。所以聽說他們恢復活躍,並以首映剛揚威康城的《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為標誌活動,無不興奮莫名。另一邊廂卻稍露愁雲。多年來一直得到藝術發展局行政資助的影意志,在七月開始的新財政年度被知會將減去數十萬元的年度資助。由於其頭領崔允信去年七月曾與杜琪爭逐藝發局電影及新媒體界別代表議席,事件頗容易令不明就裡的「局外人」想入非非。

據消息人士稱,影意志削資是跟前年他們和安樂鬧僵「分手」,令亞洲電影節一分為二有關。藝術發展局常自詡追求卓越,也許是有人認為影意志不夠「卓越」,賺得不夠多錢吧。

本文轉載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6/29/OT1106290004.htm

* * *

請即聯署,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http://yingechi.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專題訪問] 香港電台:思潮作動--文明單位

2011/7/4 香港電台:思潮作動--文明單位
主題:「藝術資助」

主持:鄧小樺、胡世傑
嘉賓:崔允信 (影意志創辦人之一、現任影意志藝術總監)

網上重溫!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p=3436&e=145461&d=2011-07-04&m=episode

請即聯署,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http://yingechi.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報導轉載] 杜琪峯捲藝發局撥款風波

文:紀曉風 @ 信報「獨眼新聞」,2011/7/2

香港電影界最近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被譽為「香港獨立電影之父」的崔允信所主持的老牌推廣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最近獲藝發局通知,該團體本年度所有申請資助的項目全數不批,涉款估計數十萬元;影意志眼見遭藝發局「閂水喉」,日前就發起聯署行動,指摘藝發局審批撥款機制黑箱作業,云云。

老紀看過影意志上載的藝發局回覆文本,看來藝發局最不滿影意志的是,對方「所支援的對象仍傾向為其董事局成員作品」;影意志則在網誌反駁稱:「影意志一共為大約30部電影於各種場地籌辦放映及導演分享活動,其中為我方董事局成員執導的作品只有三部」。

查去年一批以「八十後」為主的文藝界活躍分子,曾藉參選藝發局及其轄下各小組委員,希望增加在局內的影響力;當時崔允信就參選電影小組,單挑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結果又一次證明獨立電影從來就代表非主流的少數,落敗而回。如今影意志驟然被閂水喉,就令部分支持獨立電影的圈內人士,將兩者拉在一起聯想。

老紀問過一些有留意今次事件發展的文藝圈中人,她坦言,香港地無論是主流電影或獨立電影業界人士,都各自有其小圈子,雙方之間的交流素來不多,是故那一圈子人士主導撥款機器,自然會較熟悉同一圈中人所交計劃的水平並更易決定是否審批,並不一定會帶有色眼鏡針對其他人等。而今次問題的核心是,一般公眾對香港文藝界的認識及興趣從來不多,要如何確保藝發局撥款更加客觀公平並不容易,然而藝發局平均每年度都會處理過億元公帑。

* * * * * * * * * *

回應:

一) 崔允信是影意志創辦人之一,現為影意志藝術總監 (Artistic Director),至於是否「香港獨立電影之父」,我們無意考究;

二) 影意志並未於 6 月 30 日晚上發出的聯署內文「指摘藝發局審批撥款機制黑箱作業」,此文乃為指出藝發局拒絕「一年資助」的書面通知當中之事實謬誤及種種語焉不詳之處。有關全文請見 http://yingechi.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請即聯署,抗議藝發局終止影意志一年資助,並強烈譴責藝發局評審機制!

2011年7月2日星期六

香港藝術公民: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反對電影霸權入侵藝發局
藝發局.無藝術.無發展
!!!

影意志創辦人之一、現任藝術總監 崔允信 
在場派發影意志對於藝發局無理拒絕一年資助的回應

熱愛自由的 影意志創辦人之一、現任主席 鍾德勝


影意志董事局成員:陳序慶 及 曾翠珊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好文重溫] 銀幕短打:亞洲獨立電影節另起爐灶

文:朗天,2008/10/28

第五屆亞洲電影節剛結束,號稱「真正獨立」的「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2008」將在11月15至30日假九龍站圓方商場內的The GRAND戲院舉行。由於亞洲電影節籌備及舉行期間,前四屆的合辦單位影意志和百老匯電影中心發生電影節宗主權誰屬的爭議,令這個影意志「破門出教」另起爐灶舉辦的電影節目多了好幾層意義。

亞洲電影節的前身是由影意志主辦,百老匯電影中心提供場地及相關支援的「點解獨立咁過癮」(2003)。影意志是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民間藝團,論財力規模實無法與有安樂電影公司作後盾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比擬。第二屆起,亞洲電影節愈搞愈大,聲勢上甚至蓋過己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其如何有賴通過安樂發揮的選片/買片功能達致,心水清者早冷暖自知。基於立團的宏揚獨立製作宗旨,影意志一直堅持電影節內要有足夠比例的獨立製作放映,但自去年《色,戒》效應,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商業取向宛如亞洲電影節一條不歸路,直接導致今年背著影意志,自行註冊成立香港亞洲電影節協會有限公司,變相攆走影意志,騎劫了整個電影節的主辦權。

由於百老匯電影中心過去建立的形象甚佳,即使作出了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不少影友感情上都不欲/敢表達立場。策略上影意志也沒有高調和對方對抗,而只是透過不同渠道把事情披露、表示不滿及採取積極的措施,把原本打算爭取在本屆亞洲電影節上映的地區獨立作品,以另一個節目形式(即現在的亞洲獨立電影節)安排放映。

另起爐灶的獨立電影節放映三十部作品,規模上變回跟藍空間主辦的InD Panda國際短片節(今年已搞到第四屆)、很有cult味的香港同志影展等相類,且看香港的分眾社群能否支持他們繼續搞下去。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0/28/FA0810280005.htm

[好文重溫] 獨立電影不見了?記藝發局電影與媒體小組座談會

文:周思中,2010/11/10

於九月獲選連位的藝發局電影及媒體小組主席杜sir杜琪琒,剛於十一月九號晚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找來了一室的本地獨立電影工作者,討論如何發行及推廣獨立電影。

八月底藝發局選舉時,本網訪問了電影及媒體小組的候選人崔允信,他認為杜sir的問題是向電影工業傾斜,而他認為藝發局的本份,卻是在如何支援本地獨立電影的土壤。言猶在耳,若崔允信「向工業傾斜」的說法還是過於抽象,座談會的討論便彷彿為傾斜是甚麼意思,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腳。

藝術發展局就是幫忙市場推廣?

有自力辦電影節的與會者指出,精打細算的話,搞電影節和小本發行是可以的,三幾百蚊印海報、逐間場地敲門問放映的可能性、儲錢製dvd或把現成的海外動畫dvd的版權買回來、甚至沒錢就外出打工賺錢來繼續搞等。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也另有與會者談及該機構於內地及台灣搞pitching的經驗,即類似讓制作者與買家碰面招商的活動。先招一大批紀錄片工作者交計劃書,然後再廣邀世界各地的紀錄片買家及投資者,有車水馬龍的展銷場面又有一班熱誠紀錄片工作者的制作,成交!(記者難免想起geoff bowie的the universal clock: the resistance of peter watkins裡提到的mip-tv,即全球電視頻道買家搜購紀錄片的名利場)該機構的代表亦以其近期的一套頗為成功的紀錄片為例,說明發行是否可為,歸根究底就是「質素」。在山寨的掙扎求存及勝者為王的殘酷競爭之間,也有機構比較務實,想方設法找機會,例如與影院合作於長片放映前加映短片,游說航空公司把獨立制作放到航班椅背的頻道裡,開發網上新媒體等,諸如此類。

沒有惡意,但類似的討論,與商業機構的市場推廣部門,為一種未進入市場或市場佔有率低的產品度橋分別並不很大。所以問題就是,藝發局要做的事,是否就是這種任何盈利眼看見有利可圖就插雙腳進去的生意?又或者,推廣本身,除了以人頭或票房或賣出多少隻dvd之外,還有甚麼意思?舉例來說,若航空公司拒絕放映同志主題的電影,這是一個東家唔打打西家的問題,還是推廣本身便是有其社會文化政治維度的事情?關於獨立電影發行的討論,是否更應處理這些問題?該如何處理這些議題?這就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藝術局認為在電影和媒體範疇裡,該做的是甚麼,和為甚麼?

電影及媒體小組「忘本」

與會的小組顧問舒琪於開場白便說,當有人說香港電影近年似乎有點起色,獨立電影的發行及推廣近年似沒大改善,甚至越來越困難。從藝發局的角度,他們有需要多聽意見,把握現在這種急速變化的生態,以免一直因循,或固守慣例。

但若根據港大比較文學系張美君博士的新著《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裡的訪問,電影及媒體小組的問題,或許不是因循。恰恰相反,是忘本。按書裡藝發局電影及媒體小組首任主席陳嘉上的說法,培育及支持獨立電影的發展,正正藝發局增設電影及媒體小組的原因。

雖然都是出於從電影工業發展的考慮,但有別於杜sir「冇分咩獨立唔獨立」及「電影只有分好睇唔好睇」等的斷言,陳嘉上九十年代時認為香港表面上聲勢浩大的電影工業並沒有一個相應的電影文化在背後支撐,工業本身不保證創意,又指電影工業與學術及獨立電影不應割裂。所以他當主席的時候,主動邀請以影像媒體參與社會運動的團體「錄影力量」申請藝發局資助,又促成了發行獨立電影的「影意志」成立,亦鼓勵業界調動資源,協助獨立電影的制作等。以錄影力量的鄭智雄的說法,藝發局「是相當進步的機構」,較少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傲慢。換言之,電影及媒體小組,成立之始並不視獨立電影為進入業界的踏腳石,而是視之為需要與業界並存才能構成完整健全電影文化的一部份。

「發展」不能蓋過「獨立」

當然,太初的狀態也只是其中一種狀態,原本的理想和任務不一定要千秋萬世或一成不變。席間崔允信提到獨立電影的發行及推廣有一個大前提兩個大目標:大前提是不能讓「發展」蓋過「獨立」,目標是保護言論自由及多元化;二是建立有深化空間的分眾。這些比較原則性的提法,要麼是席間沒其他與會者跟進或回應,要麼便被熱情不夠或質素不夠等說法被否定掉。

直到有一位與會者,他表示他沒有向藝發局申請資助,也沒有甚麼冤屈困難,但他並不是來聽各位前輩教訓和學在業內生存的道理。進一步他指出,席間當然有許多行內前輩,但他們在當場的身份乃是手執分配公共資源權力的公職人員,連曾蔭權都要裝模作樣搞個「置安心」來針對他所理解的青年房屋問題,但整個討論會卻連甚麼形勢分析及理念原則的討論都沒有。當然最後也是沒回應,杜sir也只得說「唔敢教你做人」和「好多野唔係靠我地就可以做得到」。

記者並沒有一幅很完整的文化政策圖像,不太懂得把這個討論會所突顯的問題,安置在整幅圖像裡。當主席杜sir給自己的任務是「幫小朋友入行」時,這是對電影與媒體小組的性質及功能一個質性的轉變,獨立電影連過渡、踏腳石的資格都沒有了,它根本便是被判為不存在。這不是會一個無需解釋的決定。或者從這角度看問題難免有點中遺老的感覺:彷彿藝發局與藝團之間應是有種光棍齊齊打江山的幻想。但,為何不?

http://www.inmediahk.net/%E7%8D%A8%E7%AB%8B%E9%9B%BB%E5%BD%B1%E4%B8%8D%E8%A6%8B%E4%BA%86%EF%BC%9F-%E8%A8%98%E8%97%9D%E7%99%BC%E5%B1%80%E9%9B%BB%E5%BD%B1%E8%88%87%E5%AA%92%E9%AB%94%E5%B0%8F%E7%B5%84%E5%BA%A7%E8%AB%87%E6%9C%83

藝發局 就 影意志 2011-2012「一年資助」申請之書面回應

* * * 點擊圖片即可讀取放大版本 * * *

註:有朋友以為以上內容經過我方刪減 (畢竟圖片並非A4 size),
但我們肯定回答這裡已是藝發局評審紀錄的全部文字!
如果藝發局尚有其他解釋忘了一同寄出,我們是非常希望一讀的